浅谈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中职学校的农学专业课作为基础性学科,课程多、知识杂,有些内容枯燥且不易理解。再加上中职学生实践机会少,农业知识缺乏,导致学生进入恶性循环,不愿意学习,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和困惑。因此,如何提高农学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我们必须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的教学现状
(一)禁锢式教学,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弱,因此在学习中学习参与性也相对低,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心理。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五多五少”的特征,“五多”分别指的是内容多、学点多、术语多、记忆内容多、独立描述多;“五少”分别指的是课时少、难点少、深奥理论少、逻辑联系少、灵活应用少。这些特征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与学生缺乏互动,课堂枯燥而乏味。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农学专业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一味地将农学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这些知识[1]。从长远角度出发,这种教学模式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太理想的,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无法实现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感到倦怠,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知识欠缺,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中职学校根据市场和订单调整专业,存在缺乏专业课教师的现象,“改教”教师较多。再加上专业课教师课头多,教案多,用于熟悉教材、研究教材的时间就少,拓展知识面、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时间更少,现学现教,紧紧拘泥于课本章节的条条框框,照本宣科,不敢大胆地拓展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更无法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错误性学习理念,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在父辈思想的影响下,从家长到学生都对学农极为排斥。家长认为学农就是种地,有文化没文化都可以种。大多情况下,家长都是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让孩子学习了农学专业。家长错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想法,在此情况下,家长、学生对学农都存在一种抵触情绪,抱着混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是毫无兴趣,以一种应付的态度来学习。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爱上农业,激发学生学农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
(四)实践机会欠缺,不能活学活用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化实用型人才,对农学专业而言更是如此,农学专业有非常显著的实践性特征,职业院校需要定期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对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身心特征还不太成熟,教师也面临较为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再加上学校所在地相关的农业生产企业较少,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一)合理选用教学策略和辅助性教学设备
1.注重对农学专业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的培养,要求教师改进与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树立高效课堂的教学观,从而更好地将学生的主动性加以调动与发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需要在教学中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
2.为农学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培训的机会,借助优秀的培训机构,向农学专业教师传授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对教学环节熟练地加以掌握,灵活地驾驭课堂、掌控课堂,收放自如。
3.农学专业教师能够对当前流行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及网络资源熟练地应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针对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多载体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都是适合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教”转到了“学生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上一篇:“双一流”背景下农学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