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农学报

尚书中的农医天算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共五十八篇,被奉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尚书》本名有“上古之书”、“人所尊崇之书”及“君王言论之记载”之义,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体。上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至封建社会初期,跨两千余年,囊括整个奴隶社会,较为真实地记录了此一时期的史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天文、历法、典章、制度、地理等历史文化各个层面,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金景芳称为“中国自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i历来研究《尚书》论著卷帙浩繁,大多是由社会学及历史学视角,但是《尚书》中的科技史的内容并未被学者寓目,只有零星涉及到农业及天文。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而《尚书》这部中国最早历史资料汇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内容。可以从中国科技史之农医天算四大传统学科来进行爬梳归集。

一.农学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历朝历代之根本大计,在对《尚书》之研究中,亦有诸多学者把农业问题置于研究的焦点。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田岛锦治就曾对《虞夏书》的农业经济进行过研究ii(P1-23),金景芳、吕绍纲之《〈尚书·虞夏书〉新解》iii中则通过原文释读对《尧典》中的天文历法提出新见:由耕作活动来制定历法。从上古时期,原始初民就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尚书》中有着大量记载,并详尽描写当时所涉及的生产对象“百谷”《尧典》“播时百谷。”,《洪范》“百谷用成”,“百谷用不成”iv(P38—141);“禾”《金縢》“禾尽偃”、“禾则尽起”;“稷”《盘庚上》“越其罔有黍稷”,《酒诰》“其艺黍稷”;“米”:《禹贡》“五百里米”,《益稷》“藻、火、粉、米”;“黍”《盘庚上》“越其罔有黍稷”,《酒诰》“其艺黍稷”;“粟”:《禹贡》“四百里粟”。关于农田水利:《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说明当时农田中必定已有畎浍存在v(P71);关于林业:《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益,汝作朕虞。”《史记·五帝本纪》:“以益为朕虞。”负责管理驯化上下草木鸟兽工作。可见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职官名称,伯益可则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官vi。

二.医学

《尚书》所反映的商周时代是初民生产力不断提高,自然知识不断丰富,思维模式由“互渗律”的“鬼神崇拜”逐渐过渡到“唯物观”、“矛盾律”的阶段。此一思想变迁也体现在其时的医学领域,曾经长期由“鬼神崇拜”观念所主导的医学解释体系逐渐瓦解,“神权”由盛而衰的时代vii。随着医学本身挣脱了鬼神桎梏而勃兴之际,急需系统完善的理论框架,来摆脱以往纯经验的零散片段状态。由此医学理论必然会援用包括《尚书》所承载的相关哲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五行”与“庶征”两方面:

中医的理论基础“五行”思想:“五行”一词在《尚书·甘誓》中就已经出现。甘誓是尚书第四篇,是夏书的一篇,主要记述为要在“甘”地打仗而“誓”。其誓云:“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viii(P543)。

《尚书》“庶征”思想与中医的“全息”理论:《尚书·洪范》中具有纲领性的“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次八曰念用庶征,……”;“庶征: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尚书·洪范》);“雨以润物,暘以乾物,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尚书大传》);“以人事则有八政,以天时则有五纪。稽之於卜筮,验之以庶徵,无所不备。”(《朱子语类》),宇宙天地间事物包罗万象,总保持着和谐的同一性联系。人类受到自然作用、四季阴阳变化影响,生命活动亦彰显出天地自然运动轨迹,而这种“天人感应”的“全息”思想在《内经》中有精辟论述,人体结构与天地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相似性,“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灵枢·邪客篇》);一年四季春夏更迭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在人体脉象中皆有所体现,所谓“规矩衡权”;一日早晚日出日落,人体之阳气“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天之阴阳,人皆应之,寒来暑往,风雨雷电,日月阴晴,地水火风,无不与生命脉动一一感应,息息相关,“天气通于肺,地气 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 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天人相应的“全息”思想,皆可以从更早的文献《尚书》中找到理论的萌芽。

上一篇:高校现代大学制度暨章程建设推进会召开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