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农学报

陈子元:以身许农是一辈子的事

陈子元

他创造了中国核农学领域的多项第一:组织创建了中国农业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大专院校,并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个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咨询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中国核农业的第一位院士……他也是第一位加入的高级知识分子当时在他大学的聚会。

我国97岁的著名核农学家、教育家陈子元手持沉重的“党的光辉50年”纪念奖章,感慨地说:以身授农!成绩是党和人民的修养、时代的创造、集体奋斗的结果。”

陈子元1924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鄞县。 194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先后任教于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南丝绸学院。 1953年到浙江农学院任化学教研组副教授、主任。 1956年2月,在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后不久,陈子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浙江农学院第一位入党的高级知识分子。从此,他的人生抱负变得更加清晰:成为一名先进的科学家。 1958 年的一项特殊任务给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

1956年,在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中,和平利用原子能被列为第一个重点发展项目。根据中苏协定,1958年11月,我国首次在上海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专家研讨会”。陈子元被“下令”入榜。来自浙江4所学校的20余名学生被分配到10个专业组学习培训。陈子元参加“农业同位素应用组”,同时担任组长。

为“边做边学”,迅速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实际生产服务,当年12月,陈子元受命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我国农业院校——浙江农业大学同位素实验室(浙江农业大学前身、浙江大学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就这样,他从化学研究转向了原子能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与核农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9年3月,同位素实验室“工厂”建成后,陈子元等先行者克服了实验设备、防护设施、放射源的不足,迅速走上正轨.放射源从北京运来,陈子元亲自上阵,克服半衰期,尽快开展实验。他们还举办了“同位素农业应用培训班”。学校师生积极投入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生物物理学(农业)学科逐步建立。 1960年,浙江农学院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新设核农学系、农业物理系。核农技人才培养升级为“系”级规模,领先于国内其他高校。

但好景不长。中苏关系突然恶化,国内发生自然灾害。国内核农学的早期探索,实际意义不大。核农学研究“冷”,急需突破。冷静思考后,陈子元走出实验室,开始下乡寻找促进农业生产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在广阔的农田上,他锁定了一项新的目标——农药残留研究。为了获得农药残留信息,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当时国内没有现成的产品,全部需要进口,价格昂贵,采购周期长。为加快研究进展,陈子元及其同事孙金河、张勤政、徐银良等先后利用多种放射性核素独立合成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有机砷等15种同位素标记农药。在该领域为研究工作创造物质条件。

依靠自合成标记农药,陈子元和科研人员大举进入农药残留研究领域。 1963年至1964年,陈子元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关于农药残留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他也成为我国最早将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之一。

不太可能。这时,大洋彼岸,美国学者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陈子远已经在尝试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卡森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

1970年代,工农业污染造成的“公害”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农药污染导致鸡、蛋等农畜产品出口农药残留检测超标,造成出口创汇严重损失。在前所未有的安全发展压力下,农林部和农药集团提出制定农药使用安全标准,“看中”了早在农药残留研究方面起步的浙江农业大学。

农林部重点研究项目《农药残留及农药安全使用国家标准》于1974年正式下达,陈子元担任项目第一主持。这是当时浙江农业大学唯一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学校为此创造了条件。除陈子元外,植物保护系农药专家范德芳教授、化学教研组专家学者参加。

陈子元牵头组织全国22个省(区、市)4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科技人员组成农药残留科研协作组,携出联合研究。经过6年的国家合作,项目组最终编制了69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结合29种农药、19种农作物。本标准1979年通过部级鉴定,农业部发布试行,1984年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部批准为国家标准,沿用至今。

上一篇:野生核桃回归市场,文玩核桃市场的趋势
下一篇:没有了

Top